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菊香斋

自唱自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子路受礼与子贡赎人之我见(2)  

2010-09-22 18:39:02|  分类: 散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子贡赎人

子贡赎人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微篇》。原文为:鲁国之法,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,有能赎之者,取金于府。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。孔子曰:赐失之矣!夫圣人之举事,可以移风易俗,而教导可施于百姓,非独适己之行也。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,取其金则无损于行,不取其金,则不复赎人矣。翻译如下

鲁国有规定,鲁人沦为外国的奴隶,有能为他们赎身的,政府出钱子贡赎了人而不要钱。孔子说:“子贡你错了!圣人做事,可以移风易俗,教导百姓,不是只适合你自己就行了。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,要钱了对你没什么损害,不要钱,则不再(有人去)赎人了。

我认为,如果没有孔子对这件事评价的诱导,有99.9%的人会认为子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。他的行为也应该是社会所倡导和遵从的。因为,人们评价人有一个传统的尺度,就是看他的行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。

一切为着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付出而不图回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赞赏。

很显然,子贡这样做不是为了他自己,而是在为国分忧。连年的战争已经让鲁国成为一个贫弱交加的穷国。这个国家千疮百孔,需要钱的地方很多。子贡是个有钱的商人,也是一个有良心的商人。他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国分忧,无论如何都不该惹的孔子勃然大怒。

但是,孔子是真生气了。他对着子贡破口大骂:“子贡啊,你错了!你就是要了钱,对你又有什么坏处?这是国家的规定呀!

孔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反常呢?

你闭上眼睛想想,在和你相处过的人当中,你觉得谁是个好人?再想想你说他好的理由。

我敢肯定,你认为好的这个人肯定做过对你有益的事。

很简单,一个孩子,你对他说几句好听话,或者给他个苹果,他就会说你是好人。反之,你骂他了,或者夺去他手中的苹果,他就会说你是坏人。所以说

对某个人和某件事的评价,有关联的人,他的评价采信度低。

那么孔子与这件事有关联吗?

我们知道,“周游列国,游说诸侯”是孔子的事业之一。可见,孔子是一个经常出国的人。那么,赎人不取钱就直接影响到了孔子的利益

当然,孔子赎了人去报销,别人也不会说他什么,大家知道他就是个穷教书的。关键是,他觉得那样做显得自己不如子贡高尚。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说到这儿,孔子为什么对子贡大发雷霆,我们也就能理解了。说到底,是子贡的光辉让孔子显得暗淡

象孔子那样的人,他要让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的心目中显得高大,但他又不想付出,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品质高尚的人压下去。

把一顶不要钱,则不再有人去赎人了的大帽子压在了子贡头上,子贡就由一个为国分忧,为民着想的好人,变成了一个阻碍别人救同胞的罪人。

孔子以及那些深得其道的精英们,他们做事是有自己的原则的,那就是花最小的底本儿,获取最大的利益。一切挡路的人他们都要扫清。至于国家的前途,人民的利益,那些都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畴内。

那么,孔子的理由是不是也有几分道理呢?

有子贡这么个榜样立在那儿,先想想你自己会怎么做。再想想大多数人会怎么做。

子贡不要钱,你要钱了,这也很正常吧。各人有各人的情况,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。就象捐款,谁也不会因为某个大老板捐了几百万,怕别人说自己捐的钱少就不去捐了。

要是孔子还活着,那个捐几百万的老板就该受批评了。

你错了!少捐点对你也没什么坏处。你捐那么多,没有人会再去捐款啦!”这不就是孔子的逻辑吗?

实在的,子贡不要钱,不等于政府不给钱,也不等于别人就不能要钱了。说子贡不要钱,就没有人再去救人了,这理由实在是很荒唐。

实际上,子贡的行为只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。你想,人家子贡赎了人连钱都不要,你怎好意思给钱都不去赎人呢?

当然,恨子贡的人也有。他们是些什么人呢?

他们是象子贡一样有钱而私心重的人。往常,他们只要赎了人回来就会被人称赞,现在他们去领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。虽然别人没说什么,自己却总觉得有人在指指点点:他比子贡更有钱,可……

“人活脸,树活皮,我不能让子贡抢了风头,沾尽风光。”可除了割肉疼,就数拿钱疼。算来算去,要名没利,要利没名。怎做都不合适。那就不去赎人了,还省得麻烦。不行!那样就没法在鲁国呆了。人家的衣裳是穿破的,我的衣裳可不能让人指戳破了。

可是,孔子骂人了。有钱而私心重的人得意了,“就是呀,你以为你是谁呀,做秀给谁看啊?就为了你自己得个好名声,连同胞的性命都不顾了!要都象你那样赎了人而不要钱,谁还再去赎人啊!”

善良的人们总是把别人想的象自己一样善良,他们一想到自己的同胞不能得救就着急了,就认为孔子说的对,就跟着他们骂子贡了。

从此,躲在阴暗角落里的“自私、贪婪”堂而皇之地走到前台,走到了阳光下。

“自私、贪婪”象紫茎泽兰,它有顽强的生命力,更何况还有人为它们施肥浇水!很快它就占领了所有阵地。

此消彼长,象子贡一样的好人们只能偷偷地做好事了——他们是怕做了好事,被别人说是别有用心。

从此,道德沦丧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5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